1949年9月的一天,七十多岁的老人许子贵带着一张报纸来到长沙军管会,见到了四野12兵团司令员兼军管会主任萧劲光。老人指着报纸上的解放军司令的照片说:“我来找我的儿子五伢子,他叫许德华,村里人说他二十多年前就死了,我不相信,报纸上的这个人像我的儿子。”萧劲光仔细一看,照片中的人是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,而不是许德华。萧劲光心想,也许是老人年纪大了,记错了。尽管如此,看到老人对儿子未曾见面这么多年依然充满渴望,萧劲光决定帮忙,马上向中央核实。
经确认,许德华正是许光达的曾用名,所有的疑团才逐渐解开。为什么许光达改名了?为何20多年未与家人联系?他又为何没有回乡探亲?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更多疑问。
展开剩余84%1949年8月4日,程潜、陈明仁等37位国民党军官联合发布起义通电,宣布归降人民,并宣告所部13万军队停止战斗。次日,唐生智等100余名湖南各界人士响应起义。8月5日,人民解放军四野12兵团138师进驻长沙,百姓们涌上街头,欢呼解放军的到来。市区内,解放军文工团举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,游行宣传,街头充满了激昂的口号声,气氛热烈。
在长沙县萝卜冲的许子贵得知解放军进驻长沙时,他心中喜悦,但也不禁想起了20多年前投身革命的儿子许德华。他默想:如果儿子还活着,恐怕已经成为解放军的大官。然而,村里人早就告诉他,儿子许德华在战斗中牺牲了,这使得老人开始渐渐死心。但许子贵认为儿子命大,或许没死,毕竟没有见到儿子的遗体,他始终不愿相信。
一个月后的某天,许子贵在家忙碌时,一位教书先生匆匆跑到他家,递给他一份报纸,激动地说:“许老头,你儿子还活着!你看看这报纸上的人是不是你的儿子许德华?”许子贵顿时激动不已,拿起报纸仔细观看,尽管他年纪大了、识字不多,但身体仍然硬朗,他仔细端详着,泪水顿时涌上眼眶。看着照片上的人,许子贵深情地说道:“这就是我的五伢子,他没死,儿子还活着!”
此时,许子贵回想起了与儿子在一起的时光,特别是那晚许德华因通缉匆忙离家的情景。许德华出生于1908年,因家中排行第五,父母亲昵称他为“五伢子”。由于家境贫困,许德华从小就面临着饥饿的困扰,父亲只能叹息着无能为力。六岁时,其他孩子都已上学,而许德华因家庭贫困没能入学,常常羡慕同龄的伙伴。最终,许德华成为了一个放牛娃,每天站在学堂外听书,渐渐也开始偷偷跟着学习。
他十分幸运地遇到了邹希鲁,一位清末举人,开办了私塾。邹老师发现许德华有心学习,便允许他在课外偷偷跟着学。某个冬天,许德华因为太冷晕倒在学堂前,邹希鲁将他带回家照料,并为他提供了免费的学费,鼓励他继续学习。许子贵为此感激不已,特意带着儿子去拜谢邹老师。
1921年,13岁的许德华考进了长沙师范学校,而邹希鲁也转职到该校,继续指导许德华。在这段时间里,许德华逐渐意识到社会的不公,加入了革命的浪潮。他参加了“六一惨案”后,开始对国民党产生怀疑,并最终加入了共产党。随着对革命的坚持,许德华逐渐走向了军队,成为黄埔军校的炮兵科学员。
在加入共产党后,许德华开始了长期的革命生涯。为了追求革命理想,他远离家乡,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。1928年,许德华结婚后,国民党特务很快发现了他的身份,导致他被迫逃离,改名为“许泛舟”。此后,他在清河县担任警察局长,继续为革命工作。然而,这一切并未改变许子贵对儿子的深切思念。
许光达(许德华)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,多次被迫改变名字,并与家人断绝了联系。直到1949年,许子贵通过报纸见到了儿子的身影,才再次燃起了对儿子的希望。尽管许子贵并不确定照片中的人就是他儿子,但他依旧满怀希望地前往军管会寻求答案。
通过萧劲光的帮助,许子贵最终得知,照片中的确是许光达,原来他一直以许德华的名字活跃在革命的最前线。对于许光达而言,他并非不想联系家人,而是因为革命的特殊要求和国民党的压迫,始终无法与亲人通信。得知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他,许光达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许光达和妻子邹靖华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,虽然战斗的间隙无法与家人团聚,但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。在多次接触后,许光达终于回到了父亲身边,但此时父亲已经年老体弱,许光达为父亲的健康感到深深的遗憾。1956年,父亲许子贵因病去世,享年90岁,许光达依旧未能完全陪伴在父亲身边。
尽管许子贵未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儿子的真正归来,但他始终为儿子的革命事业感到自豪。而许光达也终于在其父亲临终之前,完成了与父亲的最终相聚,尽了孝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公司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